为什么中国的动漫产业落后
首先声明,“动漫”这个词,和“动画”是不等价的。动漫,一般而言指的是动画(Animations)、漫画(Comics)、游戏(Games)、小说(Novels)及其衍生产物。本文只讨论表番,里番、18X的多是满足私欲,不予置评。另外,鄙人后三者接触少,所以本文主要谈的是动画。
如果你认为动漫只是给小孩子看的,那就错了。动漫作品面向的是广大群体,从总角到而立。现在由于市场导向大多数作品是面向15到25岁左右的年轻人的,主打青春牌,热血、校园、后宫etc;不过也不乏要展示给所有人,要表达一定思想的,例如《机器人嘉年华》、《星际牛仔》。如果所有片子都像《膜裂》那样,肯定只有没脑子的人才会去看了。
不过也如之前所说,动画只是一部分。我所知道的动画线主流产业大概是这样子的:线路A(轻小说->漫画(+动画))、线路B(漫画->小说(+动画))、线路C(原创动画)、线路D(游戏(->动画/小说/漫画));由于我不读小说也不看漫画,游戏玩得少,那边几条线就不怎么清楚了。一般而言,A线出来的很可能是公式化作品(标准一季大约12话,所以会出现例如几话克服一个困难,加上泳装/温泉回等的套路),线路D就要看游戏如何(纯gal的话很可能会出受人诟病的作品如《大图书馆的牧羊人》;带一些剧情的会好一些如《灰色的果实》;也有课金游戏如《偶像大师 灰姑娘女孩》)。B由于漫画开题的多样性,有可能会出一些非公式化的作品如《未来日记》、《宇宙兄弟》。C线路是佳作的多产区,如熟悉的《小圆脸》、《未闻花名》或者小众的《伽利略少女》、《分形》(“遗作”的开始)、《C》。可以说,公式化稳市场(名作之壁),原创开辟道路(动画未来)。这是在有着收入的情况下发展的。不存在说一两部孤立的动画就能拉动经济发展那么美好的事情。
这么多的ACGN,从哪里来?C和N有着为数不少的作者群体;G看各家游戏公司(和专门负责游戏设计的大牛,这块我留意较少);A则要靠大牛来撑场面。关键的职位,监督(导演)、作画监督、演出、作监,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出来的。就像列强的工业革命两百年不是白走的,而是在不断的失败中积累了大量经验。我们的产业还只停留在制作视频就好的层面。同时国人总是认为“以假乱真”的三维动画才是高大上的,于是我们不缺乏能做出优秀三维动画的公司(如水晶石),但是在二维上我们大多只能去负责外包,少有沈宏这样的能人。(在软件业不也是?我不否认BAT正在艰难创新,但是不仅是它们,许多中国公司还想坐在沙发上坐收人口红利,而不想着怎么打基础求发展。)
那么我们缺少能人,为什么?答:因为我们不需要。你一定要说我是不是在开玩笑,我不是。
第一,中国人依赖性思维较重。这和我们从小的培养是有关系的。从小学开始我们即被教育道,大家好好学习,其他所有事情都有人担着。所以广电总局很惨,只要电影电视网络剧发生了什么,他们总是躺枪——因为没人去仔细想想这是哪里的问题,是真版权(因为法律确实不断地在收拢)还是真封杀?我最近才知道王垠,一个月前看到了他发的一篇《我为什么不再公开开发Yin语言》,直接将我震慑住了。要说公开和OO思想叫板的、以及评价 Knuth 的,而且做出来的东西确实漂亮的人,那真是少见。虽说我并不喜欢他所推崇的类 LISP 的风格,但是这样的独立思考探索深度是必须加以肯定的!跑得有点远。我们喜欢批评别人,而且是在没理解的时候就开始了(虽说《LoveLive!》开头几话远景确实很没诚意,笑死了),但是却少有人想去改变这个状况。可能是人都会有这种天性吧,少有人克服了。于是我们开始嘲笑(《天鹰战士》<-《新世纪福音战士》)。
第二,无限制获取,无分级。继上面一段的《EVA》的事件后,封杀就正式开始了。而随着网络在中国的普及,要获取什么东西那真是太简单了。一些番(番組,电视节目)本来都是在深夜档的,例如涉及暴力(《进击的巨人》)、强圣光的,都是放在凌晨在电视上播放的。注意,是凌晨(过零点),电视上。这意味着,此时少年儿童已经入睡,而且这个节目一般只在这个台播出一次(虽然可能与多个电视台签订播出协议),过期不候。也就是说,要是错过了,想再看这个节目,就只好去买DVD或者BD了,花费大笔银子。做法合情合理——分时法,在硬件中都用了多久了;效果未知。(不过也不乏厉害的家伙,如《攻壳机动队SAC》、《轻音》、noitaminA。)但是在中国,你想看各种喷血的镜头?很简单,不是买了版权么,优酷土豆爱奇艺,随便上,只要能交网费,随便看,不论是什么年龄段的看适合什么年龄段的。而且,这种广泛传播带来了立法的困难,间接导致分级制度迟迟不能定下。我记得我和老妈的一位朋友去新加坡(2008年)的时候,住在宾馆。这位朋友正好带了他的孩子L,小学五年级。某天晚上这位朋友有事出去,回来的时候我们正在宾馆的电视上看一个节目(后来才知道是《猛鬼追魂2》)。他看到我和L正在看这个节目,脸立刻沉了下来,严肃地对我说:“马上关掉!在新加坡你让小孩子看这种恐怖片是犯法的!”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分级制度。虽说在宾馆里,或许看到了可能也抓不到你,但是为了社会和谐还是存在着这样的法律,也应该遵守这样的法律。新加坡以严法著称,而中国呢?这样的事情也就是鸡毛蒜皮,获取证据又这么麻烦(想把每个人的存储设备或者收看记录调出来?),哪个部门愿意管呢?但是他们看不到的是,经过媒介传递的思想在观众的头脑中生根所带来的后果。
第三,文化贫乏,缺乏认同。在上世纪某事件之后,我们变得连自己的老祖宗都不信了,所以现在想花大力气重建国家的共同文化。要不是30年只产生了两代的断层,还有一些宝物(“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没有失去,恐怕现在形势更严峻。(在没重建完成之前,各种领导人走访宣传谈“我们有共同的根基”什么的,那是玩虚的。所以湾湾将文化传下来了所以他们也在这件事上对我们抱有优越感。)反观其他国家,将自己的文化亲手葬送的,有哪些?就ZF所排斥的日本动漫,也无时不刻在宣传他们自身的文化(《怪化猫》、《鬼灯的冷彻》、《狐仙的恋爱入门》)。反观我们,宣传品中除了“高大上的新China”和喜羊羊之外,就见不到什么能代表真正的国家的根基的东西。(蓝猫之类的优秀动画已经绝迹;要说文化遗产的拯救,毕竟传承的人还是少了,只好做到使人警觉从而不断其血脉而难以发扬光大。)要说我们自己的文化究竟是什么?现在在推行国学的动画化——嗯,那是在家长们意识到了孩子思想塑造的重要性后,给幼龄儿童打思想预防针用的,并不好做到民族性与娱乐并重。为什么我们这一代还是有相当多的人喜欢看1998年版的《西游记》,或者2003年版的《哪吒传奇》呢?那是因为中国的动漫在此之后就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进步了。没有进步,还要赚钱怎么办?这个简单,《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巴啦啦小魔仙》、《铠甲勇士》,哪一个不是吸金利器?但是这些东西都教了小孩子什么东西呢?烤羊肉?我们自己做的东西,青少年的认同度并不高。综合第二点无分级制度,中国的动画只好做给小孩子看;那么冲动的青少年、已经安身立命的中年人有什么东西呢?他们面对的是一片荒漠。既然在国内找不到需要的东西,网络又这么发达,向外寻求便是必然。而长期在荒漠中的旅人,哪怕是见到一滴汽油都会想喝下去——所以即使是人家的糟粕在中国也有许多观众买账甚至认为是“神片”。(例如,新一代的中国观众“道路相告”的《东京食尸鬼》截至2015年4月18日的Bangumi评分只有6.7,第2138名,与其在BiliBili的高收视率完全不协调,这说明这片只是卖血浆博取噱头,并不获得hardcore的认同。另外,由于此片已经在BiliBili下架,原因见下文,因此无法获取详细收视率数据。)我们只有少数人能看到每一季度的精髓,而大部分人只关注卖座的动画,即使它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不过这些刺激也正好填补了他们空虚的心灵,以一种错误的方式。
第四,思想主旋律问题。中国历史上都是讲主旋律的,就是“听中央的话”,并不是“为了国家”——很简单,“统治者即国家”。所以我们不会出现明目张胆的批判行为,因为不允许,法律上和心理上。为了维持庞大的人口基数下的和谐,最好做的就是思想的统一化。所以我们知道,正义的魔法少女必定会打败邪恶的魔女,但是看不到她们最终成长变成魔女(这个故事最初想说明的是孩子的成长,这里借用了一下)——如果我们相信了,直到见到错误的结果之后才会发觉或许当初某个假设是有问题的,或许根本没有意识到那只是个假设。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关注的是如何去维持这个系统,讲究如何成为螺丝钉去维持机器的运转。但是,我们缺少了对人的反思的表现,仅仅在那些送到茅盾文学奖的评审台上的纸张中出现是不够的!有人说,中国的动画片都是讲动物。早期中国还是有人为主角的动画片(《海尔兄弟》、《魔方大厦》、《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但是近年来以人为主角的动画几乎消失了,而稍微知名的《秦时明月》也不过是一个古装剧,讲的无非是侠义江湖。人性的深刻、自我否定,或者至少是折射社会、描述理想乡,近年来没有一部动画谈到。我之前的博文中讲到过,我不忍心去看《樱花庄的宠物女孩》,因为其描写和我的高中生活(我一介普通人,周围的都是高手中的高手,但是可以看到人与人的合作与创造,真正作为集体去完成一件“碾压”对手的事情,等等等等)太接近了。在看国产动画的时候,我倒是有一种疏离感,因为它们不知在描述何时何地的东西。电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动画也是这样。像喜羊羊这种完全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动画,看了之后除了哈哈一乐根本就填补不了什么,也获得不了什么。让人笑让人哭并不是什么难事,因为那是人类的基本感情;真正有价值的,是能让观众从中学到什么。肤浅的动画,给正在成长的小孩子看,后果是什么呢?不敢描述人性,不敢描述多元化(至少是有限的多元化),只好整些魔幻的(似乎很高级的样子)、幼稚的东西以飨小孩子,反正他们容易糊弄过去,不是么?过几年是什么样,对不起,我们管不着了。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在这种思维框架的限制下,我们不好去发问,因为不能去触动那敏感的神经,只好步调一致地饮鸩止渴。
在文化部整治暴恐动漫的第二天,我在食堂吃饭,看着中央新闻台。只见在关于某国产动漫展的介绍上,发言人说:“在当前崇尚外国动漫的情况下,本次展出展现了中国深厚的动画制作历史,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国产动漫。”(大概是这个意思,具体说的什么忘了。)当时我就笑了。前面几个采访镜头都讲了些什么呢?是几位家长纷纷说这勾起了儿时的回忆(现场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动画的底稿),然后表态说这些太好了,要回去给自己的孩子重温一下这些记忆。这同时也表明,近些年的东西,我们根本不敢拿出手;最终,只好靠着上一辈的记忆来挽回一些面子。落后至此,上面却还在沉迷于“国产动漫产业增长”这样的只注重产值而不注重价值的东西。要增加产值很简单,多做外包啊!你看ED里的演职员表,经常会出现中国人名的拼音(很好认)。但是,真能做到行业的顶尖的却没有——盛产建筑工,却没有设计师。没有核心技术,不断地在国内制造糟粕,难道真的是拉动经济的好方法?缺少了动画这一环,怎么实现动漫全产业的发展?
说了这么多,可能要有人问,你有解决方案吗?答:姑且针对上面的问题提出一些吧。
第一,在孩童时代就做好价值观的铺垫,往后才引入娱乐。有人说,中国人幼儿园学小学的东西,小学学初中的东西,初中学高中的东西,高中学大学的东西,大学再回过头学幼儿园的东西。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学生提前学了知识,可是没有在该学做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时候学做人。回过头再重新铸造价值观的模子,想想这不就是在流沙上建塔吗?一开始不教如何辨别是非,如何质疑,如何维持质疑与相信的平衡,在后期导致更多的混乱。形成的人如此,何谈制度?
第二,建立合适的制度,例如分级。在技术上,无法保证不该被获取的内容被青少年获取,那么在制度上就要严抓。这一点要和上一点“塑造人”结合起来,同步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加上强大的震慑力,内外夹击。就像美国和新加坡。
第三,文化复兴与现代娱乐相结合。要找到一种途径,将中国的文化根基与新一代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相结合。现在不再是那些下乡给田间的老农唱歌跳舞的文艺团唱主角的时代了,从1992年起过去了23年,逐渐开放、拥抱现代社会的新一代正在形成。他们是中国的未来,要有人将过去的八音盒和未来的钥匙一起交给他们,哪一样都不能少。这也是战略上的考虑。
第四,摒弃“动漫是低级的”这种思想,认识到动漫对思想传播的威力。动漫依托于媒体传播,同时和书籍一样,是可以承载思想的。因为许多人认为动漫是幼儿的玩物,只需要能引起小孩子的兴趣即可,所以没人会想将对人生的思考、价值观的宣扬等放在里面。当然,其中也有市场问题,这需要大众接受这个改变。我认为,既然都是媒体,那么就应该看其实质也即其传递的内涵,而不是这个载体的具体表现形式。昨天的实验课上同学X说找不到 MATLAB 的 Set Path(他用的是 R2012a,演示用的是 R2013a,而从 R2012b 开始界面由菜单变为 Ribbon)。虽然我也没用过 R2012a,但是我根据“完成一样的功能-布局必定遵循类似的规律”这样的思想,几秒就找到了 Set Path(在 Files 菜单中)。既然它们完成的功能是一致的,那么为什么要认为一个要劣于另一个呢,只是因为来源国不同?网络好像也不是中国发明的对吧,但是我们被迫接受了这个变革。一切要为我所用。
或许某天,当问到4月1日是谁的祭日的时候,大多数人能回答王伟而不是张国荣的时候,这个国家会更有希望。
索尔菊苣、PZ菊苣etc.:如果你们看到这篇文章,请不要问我为什么没提《四畳半神话大系》、《空中秋千》这些猎奇的东西……我没法看,没达到这个高度。